隨著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天然氣需求逐步增長,天然氣市場快速成熟。中亞管道的進口無然氣進入我國后,我國已經初步形成“陸上國產氣、海氣、進口管道氣、進口液態天然氣(LNG)”四個氣源為主的天然氣供應框架。呈現出多元化的供應格局。專家表示,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達到9%,今后10—15年是形成完整天然氣工業體系的戰略機遇期。
一、5年后天然氣供應可能過剩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4月12日表示,我國天然氣市場已經入快速發展階段。預計基準情景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在2020年達到9%,2030年達到10%,今后10-15年是形成完l整天然氣工業體系的戰略機遇期。
在4月12—13日召開的第六屆亞洲天然氣峰會l上,徐博對我國2030年天然氣供需形勢進行了詳細l預測。
1.國內天然氣具備持續上產的空間
根據第三次油氣資源調查結果,全國常規天然氣I遠景資源量55.89萬億立方米。全國煤層氣資源量I36.8萬億立方米。我國還有豐富的頁巖氣、水溶氣和I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截至2009年底,全國累計探明l天然氣地質儲量8.71萬億立方米,可采儲量4.79萬億立方米。
截至2009年底,我國天然氣地質儲量動用率34.5%;氣層氣可采量動用率35.7%;可采儲量采出程度為16.8%。“中石油和中石化可采儲量采出程度為18%和9.9%,開發潛力很大。”徐博表示,我國全國氣層氣儲采比2008年為49,具備較大的上漲空間。
同時,非常規氣開發也初見成效,開發前景開闊。煤層氣勘探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底全國探明地質儲量1619億立方米,已完成鉆井3702口,形成年產能25億立方米,年產氣量10億立方米。頁巖氣已引起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高度重視,進入前期評價階段,國土資源部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頁巖氣資源評價工作,啟動了勘查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始研究相關激勵政策。”徐博說。
2030年國產氣將突破3000億立方米。據介紹,2010-2015年,我國常規氣產量年均增長將在100億立方米以上,2015年產量將突破1500億立方米,2020年產量突破2000億立方米;預計2030年常規天然氣產量達到2500億立方米左右。 ‘
非常規氣方面,2030年我國將具備近600億立方米產能。徐博透露,煤層氣、頁巖氣是目前比較現實的非常規氣資源。南方海相頁巖氣預計在2015年前后進入商業開發,在2010—2030年頁巖氣年均新增地質儲量有望達到800億立方米。水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尚處于初步技術跟蹤調研階段,近期難以經濟有效開發。
2.管道氣引進能力將達1400億立方米
目前,中國天然氣市場目前在供應驅動的模式下迅速發展,考慮到國內市場供應限制,預計中國天然氣市場供需缺口在2015年后將進一步擴大,需大量進口天然氣。
就此,徐博表示,2030年我國管道氣****引進能力將達1400億立方米。其中中緬油氣管道工程建成后向中國輸入120億立方米天然氣,政策維持30年不變。中俄東線管道將引進天然氣380億立方米,中俄西線管道氣具有向中國供300億立方米的資源潛力。
進口LNG規模也將不斷擴大,據介紹,截至2010年底,除我國已建成投產3個LNG接收站項目,一期規模930萬噸/年,一二期合計2830萬噸/年,已獲國家核準并在建設中的項目有8個,一期規模2250萬噸/年,一二期合計6750萬噸/年。此外,在籌備中的項目初步統計還有13個之多。
預計2015年我國將管道氣進口量660億立方米, LNG進口3180萬噸,合430億立方米,總計達1090億立方米。“如果進口量能夠如期實現,并且國內市場能夠承受進口的天然氣價格,我國天然氣供應預計
2015年起開始過剩。”徐博認為。
3. 203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10%
我國天然氣市場已經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首破干億立方米大關。城市燃氣增長迅速,隨著天然氣汽車的發展,我國天然氣加氣站已超過1000座。工業燃料用氣由2000年的101億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28億立方米,平均增長9.5%,但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41%降到2009年的25.7%。
“預計基準情景下,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達到9%,2030年將達10%,今后10-15年是形成完整天然氣工業體系的戰略機遇期。”
4.需求結構將有所變動
隨著天然氣市場的發展,2030年之前,天然氣消費的區域結構和部門需求結構將發生一定的變化。“長三角、東南沿海、中南和環渤海四個地區是我國未來天然氣市場需求的主體。預計2015年占全國需求總量的65%左右,2030年達到70%左右。”徐博說。
需求部門方面,未來天然氣需求中城市燃氣和發電用氣比重將有所增加,化工用氣比重相對下降。
二、天然氣市場正在發生五大變革
“中亞管道進入我國后,我國初步形成以‘陸上國產氣、海氣、進口管道氣、進口LNG’四個氣源為主體的天然氣供應框架,成多氣源、多管道、多利益競爭主體的格局。聯網后,我國在天然氣供應,管道輸送、利用等方面都將面臨重大的變革。”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副總經理、總會計師周志斌表示。
變革一:氣源供應市場多元化,供應安全保障度提高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產能建設的不斷進行,天然氣產量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良好勢頭,已形成新疆、陜甘寧、川渝、青海和東北五大產氣區。
盡管如此,我國國內天然氣資源勘探程度依然較低、潛力很大,隨著天然氣儲量穩步增長,未來國內天然氣資源供應也將快速增長。根據預測,未來20年左右國內常規氣將以5%的速度增長。煤制氣、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產量預計在2020年將會達到1000億立方米。預計2q15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500億-1900億立方米,2020年2200億一2500億立方米,2030年2500億-2900億立方米。
2015年左右,隨著進口管道氣與進口LNG項目的實施,中國將逐漸形成四大天然氣戰略進口(西北、 東北、西南、東部沿海通道)通道。廣東LNG項目的投產,福建、上海LNG項目氣源的落實,浙江、江蘇、青島、珠海以及唐山等地的LNG站的規劃建設,多個項目的規劃實施表明我國LNG進口多元化發展戰略已經形成相當規模。
“國內將形成進口管道氣、進口LNG、國產氣多氣源供氣格局。”周志斌表示。
由于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使能源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充滿變數。我國應充分重視地緣政治風云突變,防范天然氣供應中斷風險。
周志斌認為,為了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安全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要積極同其他國家展開合作,實現氣源的多途徑進口;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短期內以及替代能源長期沒有成功開發的情況下,力爭在未來全球天然氣資源的競爭中占據更為主動的地位,防范天然氣供應中斷風險。
變革二:輸送與儲備市場網絡化調配能力增強
據介紹,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全國天然氣運輸網絡將形成。隨著國內輸氣管道的大規模建設,中國將形成以西氣東輸(一二三四線)、川氣東送、陜京輸氣系統、西南干線等為主的縱橫交錯、橫跨8大區域市場的全國性天然氣運輸網絡。屆時,國產氣與進口管道氣、進口LNG相銜接,多管線相互調劑、聯合供氣格局將逐步形成。
儲備方面,地下儲氣庫建設布局將實現戰略儲備、季節性調峰、應急供氣和氣量平衡四大功能。
目前,我國已在天津大港建成6座地下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約15億立方米。5座儲氣庫正在建設,建成后工作氣量可達27億立方米。
“雖然目前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只有約8%,但多個大氣源的落實和多個進口項目的規劃,將使進口氣的比例逐年大幅上升,國內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越來越高,建議提前考慮建設天然氣戰略儲備。”周志斌表示,天然氣戰略儲備設計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是國內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應該建立天然氣國家戰略儲備;二是建立城市應急儲備;三是調峰儲氣,滿足日常供應需求。
變革三:市場集約化,高效利用產業集群出現
早期,我國的天然氣主要是就近消費,用氣結構以化肥為主。隨著長距離輸氣管道的建成投產,天然氣消費結構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利用結構持續優化。
據了解,今后天然氣利用主要以城市氣化、以氣代油和燃料置換為主,城市燃氣和工業燃料將成為主 要利用方向,化工的比例將進一步下降。
“高效的天然氣利用產業集群涌現也是天然氣市場集約化的重要表現。”周志斌表示,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將引領天然氣工業燃料新時代。以四川地區為例,“十二五”期間,四川將打造一批以天然氣為燃料、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如裝備制造產業、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光伏、食品等產業。
車用天然氣也是我國天然氣集約利用的一個重要方向。據有關機構預測,中國汽車市場在未來若干年內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基于油氣價差和環保優勢,車用天然氣將呈快速增長之勢,預計2015 年將超過100億立方米,到2020年全國需求量可超過500億立方米(其中川渝地區將提前達到50億立方米)。
變革四:貿易方式多元化催生天然氣期貨市場
隨著天然氣貿易方式的多元化,業內開始了對天然氣期貨市場期待。周志斌表示,我國應加快推進天然氣現貨市場,適應市場國際化的要求。
目前可以試點開展雙邊協定合約方式的天然氣現貨交易,即以四川盆地和長江三角洲試點,形成天然氣現貨交易模式、規定和配套措施,在國內主要天然氣區域市場推廣雙邊天然氣現貨交易,之后在國內區域市場和天然氣產區展開天然氣現貨交易。
從當前我國天然氣區域市場格局及其資源和供給潛力分析,首批推廣天然氣現貨交易的區域性市場可以選擇。以塔里木、克拉瑪依、吐哈油氣田為核心的新疆天然氣市場,以大慶油田慶深氣田為核心的東北天然氣市場、以澀北氣田為核心的青海天然氣市場等。 ,
同時,業內也應通過各種措施和宣傳手段,積極向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和天然氣用戶宣傳天然氣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對保障市場供應、刺激生產、滿足用戶需求、緩解供需矛盾、發現天然氣價格、促進市場流通、規避價格風險等方面的主要作用。
變革五:氣源多元化催生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的變革
周志斌表示,氣源多元化催生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的變革,按能量計價、與替代能源價格相關聯是業內期盼的計價方式。
據了解,新疆的煤制氣和山西的煤層氣現在已經入干線管網,“十二五”期間將會超過600億立方米,這部分煤層氣熱值與常規天然氣有較大的差值,按熱值能量計價已經成為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一個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
業內普遍認為,天然氣能量計價體現了天然氣商品的價值和屬性,是天然氣流量計量和計價發展的必然方向。在我國實行天然氣能量計量計價不僅是國際慣例接軌和引進國外天然氣資源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利于保護天然氣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利益。
周志斌建議,可選擇具備實施能量計量條件的四川盆地和西氣東輸計量站點進行現場試驗。
盡管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0年分別調整了我國天然氣管輸費費率和出廠基準價格水平,但并沒有觸及到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進口氣與國產氣巨大價差制約了國外氣的進口。
專家建議,聯網條件下,天然氣定價應采用凈回值法。按市場替代燃料的價格計算用戶可承受的天然氣門站價格,扣除管輸費用后即為上游天然氣出廠價格。具體采講,可根據我國分地區分類用戶可替代燃料(一般選取2-3種)種類、結構、‘價格和城市配氣費甬等資料為基礎,按等熱值能源等價的方法,分地區或主要交氣點)測算民用及商業、工業燃料和發電用戶的可承受能力,制定分地區分類用戶的門站氣價(單位為元/立方米),在此基礎上減去管輸費,即為分地區分類用戶的天然氣基期出廠價格。
天然氣價格與替代燃料的掛鉤聯動機制形成后,城市燃氣用氣價格可能隨替代燃料價格變化而經常變化,建議建立城市燃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
“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基本明確了我國今后一段時間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的主要目標,即:近期主要理順與替代能源的價格關系,協調國產和進口氣價格,建立掛鉤機制:近期主要通過市場形成天然氣價格,政府兼管管輸費和城市配送費。”周志斌透露。
三、液化天然氣產業鏈初步形成
“形成一條龍的配套產業鏈是做強做大LNG產業的關鍵。,,多名專家在第六屆亞洲天然氣峰會上表不,目前,隨著我國LNG接收站的建設,LNG配套產業鏈初步成形。
據了解,LNG產業鏈包括上游勘探、開發、凈化、分離、液化等環節,中游裝卸船運輸、終端站和工期。主干管網,下游最終市場用戶,即聯合循環電站、城 市燃氣、工業爐用戶、工業園區和建筑物冷熱電多聯供的分布式能源站等,以及向下延伸的冷能利用,通過再次運輸的LNG衛星站、加氣站、LNG加注站等圍繞LNG的所有相關產業集群。
1.地方產業結構模式
有關專家分析,我國與天然氣有關的地方產業結構模式有以下幾種:工業燃料業包括以生產平板玻璃、陶瓷、水泥為主,工廠相對集中。化工原料業是用天然氣制氫、乙炔、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炭黑、氫氰酸、二硫化碳、硝基甲烷等以天燃氣為原料的工業。
專家表示,產業結構將隨著地方行政區劃的不同而不同,就LNG項目來講,用戶的選擇要依據現有的區域產業結構來確定。
2.LNG用戶模式
目前廣東大鵬和福建LNG項目形成了“以燃氣發電為主+城市燃氣”的用戶群模式。今后粵東地區將形成“以工業燃料用戶為豐+城市燃氣”的用戶群模式。專家介紹,此外還有“以化工原料業為主+燃氣發電”、“以城市燃氣為主+燃氣發電”、混合型等多種用戶模式。
據了解,LNG用戶模式是指以一個獨立的LNG戰線接收能力為基礎而形成的所有天然氣或LNG用戶構成的產業布局。用戶模式_般以區域現有產業結構模式為中心,為使LNG項目達到規模效益,LNG用戶群突破某一地區產業結構,向周邊地區延伸,形成了不同的LNG用戶群模式。
3.LNG站線產業鏈的延伸
在我國LNG產業發展較為先進的區域,LNG產業鏈向下延伸,形成了冷能利用、衛星站、加氣站、 LNG加注站等產業。
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天然氣都是以大規模管道輸送為主要方式,主要輸送到城市燃氣、燃氣電廠、工業染料和化工工業等大用戶。但LNG衛星站作為管輸的補充作用顯得越發重要。LNG衛星站投資少,操作靈活方便,是LNG管道輸送的重要補充和延伸。
冷能利用是LNG產業鏈的自然延伸,由于LNG具有超低溫的特點,而用戶使用的天然氣是正常溫度,在LNG接收站,一般都將LNG通過氣化器氣化后使用,氣化時會產生大量冷能。如何將這部分冷能經濟有效利用起來,也是LNG產業要考慮的內容。
據了解,LNG冷能利用大致上可分為:直接利用,’包括空調、冷凍冷藏倉庫、二氧化碳的液化、干冰的制造、空氣分離、‘LNG之再液化及冷能發電等;間接利用,包括冷能產品的進一步利用,如液態氮、液態氧進一步在利用,如冷凍食品、低溫美容、低溫粉碎、土木凍結施工及低溫生物工程等;梯級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兩種,主要是從LNG最低溫度到正常環境溫度之間冷能利用,目前理論研究已經開始。
“節約能源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 LNG冷能利用可以充分挖掘能量的利用空間,改善 LNG項目與環境的友好程度。”專家表示。
四、初步建成天然氣汽車技術鏈產業鏈
近日,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談婕表示,我國已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天然氣汽車發展的技術鏈和產業鏈。隨著加氣網絡的完善,我國天然氣汽車成熟地區將開始進行區域型應用,變“一點”發展為“沿線發展’,,最終形成“全面發展”。
1.我國LNG汽車起步
據介紹,北京、海南、貴陽、長沙和烏魯木齊等地已試點發展LNG汽車。北京公交與中原綠能高科于2002年合作建成首個LNG加氣示范項目,2010年北京燃氣集團提出在北京地區出租車、物流和機場轉運車上試點和推廣LNG汽車。國家“863”計劃提出在海南建設第一個LNG汽車示范區,計劃到2010年末建設LNG加氣站8座以上,初步形成全省LNG汽車加氣網絡,發展各種LNG汽車1500輛以上。貴陽市將煤氣化和煤焦化尾氣經回收凈化制LNG,目前是國內車用LNG發展最快的城市。截至2009年來,LNG公交車達到近1000輛,建成投產LNG公交車示范推廣,首批計劃推廣300輛,截至2009年已有15輛投入運營。福建投資開發集團與福建高速公路公司于2009年6月簽訂協議,將在福建境內高速公路沿線建設30座LNG加氣站,發展清潔能源交通。
2.加氣站形成競爭勢態
截至2009年,我國已有公交專用加氣站199座,公用加氣站1453座,在建加氣站230座,主要分布在對環境要求高的大城市以及具有較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地區。“中國天然氣汽車加氣業務已經形成競爭勢態。”談捷表示。
據了解,中石油已開始規劃布局全國市場:截至2010年底,昆侖天然氣利用公司采取重組、組合、新建等方式在全國擁有數百座天然氣加氣站。僅2009年新增銷售能力達到10億立方米/年,銷售收入增長49%,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加氣站將達2000座以上,銷售車用天然氣100億立方米以上。
中石化車用天然氣加氣業務也在迅速起步。中石化依托天然氣資源,進入加氣業務領域,在全國建成多座加氣母站數百座天然氣加氣子站及標注站,加氣業務發展迅速。
同時,城市燃氣公司也利用分銷優勢優先進入。華潤、中華煤氣、中國燃氣等借分銷業務開展天然氣 加氣業務,并在部分城市形成規模。
3.相關產業標準待完善
關于中國天然氣汽車加氣業務存在的問題,談捷表示,政府對車用天然氣征收附加費,挫傷了供應商發展加氣站的積極性。此外,相關產業標準規范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天然氣汽車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天然氣汽車污染物排放優勢明顯,環境友好性強。而且,天然氣汽車比燃油汽車具有較好的 經濟性。如果壓縮天然氣(CNG)價格按90號汽油零售價格的75%、燃油車燃料按93號汽油零售價格計算,CNG公交車燃料費比同類汽油車低63—65元/百千米,CNG出租車燃料費比同類汽油車低18—24元/百千米。
4.CNG汽車將分兩階段發展
根據壓縮天然氣汽車的性能特點和我國的發展現狀,談婕預測,中國CNG汽車發展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優先發展公交車和出租車,從目前到2015 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天然氣汽車發展處于該階段。第二階段,在天然氣汽車發展較成熟的地區逐步開始發展城際客車和貨運天然氣汽車,并適當發展私家車輛。2015年其他地區也將逐漸進入該階段。
未來LNG汽車發展也會漸入佳境,LNG將主要在城際客貨運領域發展;隨著冷鏈物流快速發展,LNG冷藏車利用冷量回收制冷具有較大成本優勢,是LNG 汽車發展的重要契機。 未來一段時間,LNG也將進入船用燃料領域。為推進內河航運船舶燃料清潔化,長航集團2020年初開始啟動長江航運船舶柴油——天然氣雙燃料改造項目,福建投資開發集團與有關院校及公司合作,共同推進福建內江內海運輸船舶、漁船“油改氣”工程,億LNG替代船舶柴油燃料。
5.2015年車用天然氣將達160億立方米
談捷表示,2015年我國天然氣汽車達到115萬一150萬輛,預計車用天然氣需求將達到130億一160億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加氣站建設必須與天然氣汽車同步發展。車用天然氣供應企業或加氣站運營企業應與地方政府相關發展規劃銜接,應適時規定天然氣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嚴格制定天然氣汽車和加氣站管理制度,確保天然氣汽車和加氣站運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