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漠深處進行三維地震作業。
9月12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在四川油氣田調研時指出:“川慶鉆探公司發揮自身優勢,在蘇里格地區自營區塊全面開展三維地震采集處理解釋技術,在‘5+1’單位里的一二類井儲層鉆遇率和儲層成功率是最高的,兩個‘最高’,川慶物探功不可沒。”
今年年初以來,四川盆地復雜油氣藏開發取得持續突破,近5口井獲得高產工業氣流,其中岳101—X12井在低滲透油氣儲層日產天然氣92萬立方米、產油129噸。
成績的取得令四川油氣田物探人倍感興奮,他們深知這些井位的圈定,三維地震的成功應用功不可沒。開發井的成功,使三維地震技術應用在四川油氣田邁入油氣開發新時代。
爭議:二維還是三維
2005年,西南油氣田從“構造勘探”邁入“巖性勘探”以后,對地震技術提出了新要求。老探區要有新突破,但盆地內的勘探對象越來越復雜隱蔽,傳統的二維采集、處理和解釋方法的局限性日漸凸顯,開發部署面臨嚴峻挑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早開發使用天然氣的地區,也是我國****的天然氣生產基地,天然氣資源豐富,勘探潛力巨大,但是,四川盆地資源相對分散,勘探層系多,目標相對復雜。
為使“老探區煥發油氣增儲穩產新春”,西南油氣田決策層把三維地震作為開發的戰略選擇提上議事日程。
但采用三維地震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贊成用三維地震技術的人認為,經過科學論證的三維勘探,不僅能基本一次性查清地下的構造及儲層的空間展布,而且能根據后期滾動完鉆井不斷完善和提高三維勘探成果精度,持續支撐每年的開發部署方案。
反對者認為,40多年的勘探歷程證明,二維地震對四川盆地的油氣增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川東的大天池、大池干井、雙家壩及川中磨溪、廣安及川南等大批的整裝氣田的發現和開發中,無不見二維勘探的身影。在歷經線距達6千米二維普查到2千米的詳查,直至0.5千米二維精細詳查的勘探過程,也能夠基本查明簡單或較復雜的構造及儲層的細節變化,能滿足構造圈閉類油氣藏的早、中期勘探開發需求。而且,三維地震的資金風險更高。
擔憂不無道理。三維地震的成本,是否會帶來開發效益的降低?特別是低效油氣區,實施三維地震,還會有經濟效益嗎?
二維還是三維?在四川盆地油氣開發邁向新征程的布局中,三維地震成為分量最重也最難打出的牌。
抉擇:選“電擊魚”,棄“網撈魚”
2006年3月,一場引導油田未來開發變革的會議在西南油氣田舉行。30余名物探專家和地質家共同論證:在今后一段時期,盆地內油氣開發技術應用的主攻方向在哪里?
地質家們以鄂爾多斯盆地蘇5和桃7區塊為例算了這樣一筆賬:一二類井成功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減少低產開發井或空井約10口,折算節約鉆井成本8000萬元。如果鉆井成功率按62%折算,需打690口井。采用三維地震技術后,鉆井成功率提升到86.9%,只需打428口井。減少的低產開發井或空井約262口,單井按平均成本800萬元計算,累計節約鉆井成本可達21億元。
“三維地震可以使開發成功率大幅提高。”四川盆地的眾多物探家和地質家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四川盆地絕大部分構造均已開展過多輪二維地震,如果再反復進行二維勘探,收效不大,反而造成更大浪費。三維地震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巖性油氣藏勘探的精度問題,而且在開發階段發揮重要的作用,技術的生命周期更長,投資回報率更高。2004年,四川盆地的川東羅家寨潛伏構造獲高產氣流就是三維地震技術成功應用在油氣開發的典型范例。
“三維地震好比‘電擊魚’,二維地震好比‘網撈魚’。網撈總會有漏網之魚,但電擊就較全面,準確性也較高。”川慶鉆探公司副總經理張本全說。他是蘇里格氣田及威東三維地震的決策者,也是三維勘探技術的力推人之一。
西南油氣田公司開發部副主任郭貴安回憶,在多達20次的論證中,三維地震逐漸得到更多人的響應。畢竟,三維是立體空間,更能直觀、準確地描述油氣藏的展布規律,而開發定井正需要精準的三維地震成果。而且,四川盆地在過去20多年間多次成功應用過三維地震技術,具備了豐富經驗。
多次論證后,西南油氣田公司管理層達成共識:“三維地震技術是踐行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氣田二次精細開發的關鍵技術。”
集團公司領導層從三維地震技術應用的科學性及實用性上出發,鼓勵西南油氣田采取三維地震。2007年,集團公司將“山地地震技術試驗基地”設在川慶物探。
成效:高產油氣如期而至
1981年至2004年,四川盆地做過的三維地震滿覆蓋面積僅為5000多平方公里。隨著山地三維地震技術的不斷成熟,2005年至2010年,四川盆地部署的三維地震滿覆蓋面積為8000平方公里。
今年8月12日,在四川盆地功勛產氣區——川東石炭系的“二次開發”上,川慶物探帶著提高采收率的重托,在滿覆蓋面積為100平方公里的“雙家壩潛伏構造三維地震開發項目”拉開戰幕。一線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合理利用三維地震進行采集,可以使施工組織效率更高、采集效果更好。”
此刻,人們流露出對四川盆地三維地震更多信心,特別是西南油氣田的主力氣藏須家河、生物礁、石炭系等連續傳來獲高產氣井的喜訊,無疑為四川盆地的油氣開發注入新的希望。
在須家河氣藏,2006年,川慶物探在威東構造部署了一塊50平方公里的三維地震先導性試驗。當年12月完成處理解釋后,人們發現,三維地震成果對巖性油氣藏的儲層及裂縫發育帶的刻畫都非常清晰。2008年,一個專門以威東構造三維地震為試驗區塊的科研項目在川慶物探展開,次年5月,川慶物探公司研究中心提交了成果。今年7月獲得的高產氣井岳101—X12井,就是根據這些成果部署的。
在川東石炭系氣藏,“如何穩產、增產”成為近年來石炭系開發的****難題。2009年以來,西南油氣田啟動了“川東石炭系”二次開發。此時,“復合圈閉”,一個全新的勘探領域出現在四川油氣田,它不僅拓寬了石炭系的勘探領域,而且成為石炭系挖潛最主要的目標。2010年,在高效開發的推進中,新采集的三維資料準確刻畫了石炭系儲層,為川東沙罐坪和五百梯兩個氣田的成功鉆探打下堅實基礎,創造了6口井均獲高產工業氣流的業績。
目前,西南油氣田正在為建設戰略大氣區和一流的天然氣工業基地努力奮斗。實踐證明,四川盆地勘探開發的成敗是確保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而應用好三維地震技術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對此,擁有山地復雜區域三維地震技術成功經驗的川慶物探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