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收站需進一步公平開放
目前我國LNG行業已形成上游天然氣生產液化、中游接卸儲運、下游綜合利用的完整LNG產業鏈和業務鏈。公平開放是實現LNG接收站業務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向。2014年至今,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涉及LNG接收站公平開放的指導政策與管理辦法,指導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提供輸送、儲存、氣化、液化、壓縮等服務,并就LNG接收站公平開放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監督。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LNG接收站公平開放流程更加合理高效,公平開放信息更加健全透明,公平開放機制更加規范有序。與此同時,相關企業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不同的開放模式。如國家管網集團所屬接收站實施公平開放模式,不斷探索豐富設施公平開放商業實踐,推動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向全社會公平開放,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統一的運輸平臺。中國石油率先以線下商談的方式向第三方開放LNG接收站窗口期。中國海油以線下商談方式,先后將珠海、寧波、天津浮式LNG接收站分別向中國石化、浙能集團、新奧集團開放了窗口期,后續中國海油又探索實施了窗口期公開招標。
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實施完全向第三方開放的接收站數量仍然有限,窗口期仍屬于稀缺資源。未來,LNG接收站還需向更為公平開放局面轉變。在公平開放基礎上,LNG接收站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接收站的平臺賦能作用,大力培育上、下游市場主體,減少中間環節成本,引導更多上游優質天然氣資源進入中國市場,幫助國內城市燃氣、發電及貿易等需求側企業對接更多海外優質LNG資源,使更多下游中小型天然氣用戶實現低成本資源采購和物流配送,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在助力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同時實現接收站自身業務規模與運營效益的同步增長。
(二)接收站儲備功能將進一步顯現
2023年,我國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約230億立方米,占我國天然氣總消費量的比重不足6%。儲氣庫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天然氣市場的儲氣調峰能力。這一比例的全球平均水平為11%左右,對比來看,我國在儲氣庫建設方面的發展相對滯后。和儲氣庫相比,LNG儲罐的選址相對靈活、建設周期短、機動性更高。
隨著LNG接收站接收能力持續增長、接收站公平開放走向常態化,為充分利用LNG接收站儲罐設施,國家管網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相繼推出LNG接收站窗口期產品、LNG倉儲產品,為市場提供LNG資源進口、儲存服務,提高季節調峰能力。從罐容來看,國內LNG工廠和儲備站罐容多在0.5萬~3萬立方米,而LNG接收站儲罐動輒20萬立方米以上,具備更強大的資源儲存能力。從消費地來看,據統計,2023年山東、河北、廣東等沿海9省的LNG消費量在國內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達40%以上,且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的東部地區對天然氣資源調峰需求更大,LNG接收站儲罐可實現就近調峰供氣,與國內主流消費地相契合。鑒于國內儲備及調峰需求形勢,LNG接收站儲罐或將更多地向儲備調峰型設施轉變,這將為后期國內天然氣市場的供應穩定和價格穩定奠定良好基礎。
(三)接收站需不斷優化運營,創新業務模式
隨著我國LNG接收站數量增加、接收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加劇,負荷率降低,從而影響經濟效益。根據相關數據,2021—2023年間,國內接收站平均利用率在分別為78%、59%和51%,呈逐年下降態勢。“十五五”期間及之后一段時期內,雖然我國資源供應企業積極采買進口LNG資源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天然氣需求,但LNG接收站在扣除已落實的資源后剩余可利用空間仍然較大。
除了上述提到的儲備功能,接收站剩余產能還可以用于保稅轉運、期貨交割等多種用途。如,今年2月,京津冀地區首個LNG保稅倉庫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創新模式的落地,在豐富京津冀港口功能、更好發揮該接收站冬季LNG保供作用的同時,有望吸引更多京津冀企業開展多樣化的LNG業務。在國內天然氣行業快速發展、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LNG接收站運營商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加快市場化運作,通過與上下游企業、交易中心開展深度合作,盤活上游資源供應并推進下游市場資源落地,積極探索撮合交易、罐容和窗口期交易、保稅交割等業務類型,拓展商業模式,優化接收站運營,這也是提高接收站利用效率、提升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的必然出路。
責任編輯:王萍